English

我们与《圣河》

1998-01-07 来源:光明日报  我有话说

一个时期以来,反映海外华人生涯的文艺作品形成了一个小气候。其间所述,多是“孤雁东西飞”,他乡觅食,单枪匹马闯世界。与这些作品相比,我们创作的长篇小说《圣河》一书,则反映了在匈牙利的华人的群居生态和整体意识,这一特点,是由本书的写作背景所决定的。

旅匈华人在90年代中期谋生立业的历程是:匈华进口公司从中国内地和香港运去成批的服装、鞋帽、轻工产品,报关入匈境,经一批、二批公司进入设有几千个摊位的大市场,然后销往匈各地以及东欧各国。商品的订货、加工、运输、销售、回款、信息反馈等,已成为一个大系统、一条龙,国际民间大宗商贸的基本格局业已形成,绝非个体行为的小打小闹。在匈牙利公民或其他欧洲人看来,几千个华人摊位的大市场及其背后的供货渠道,是一个整体。尽管华人有分散性,所谓三个和尚无水吃,但这个整体已具备了荣枯相连的秉性。七八千人围着这条商线转,相对来说,非常集中,切身的利益必然把华商挤压到一起,群体观念由此而出。

流落到多瑙河畔的万千华夏儿女,为了自身的生存,不约而同地向一个中心聚拢———这就是团结的趋势,是环境使然。然而,在这个聚拢的过程中,每一个人的利益,每一个小团伙的利益,又时时刻刻在寻找着优于他人的出路,让自己比别人多赚一些钱的这一商业属性,这一近于残酷的商业竞争原则,令一个又一个华商游离出来,独立出来,暴发起来,成为离心力。在匈华社会中,向心力与离心力拉锯一样地撕拽着,组成了矛盾的统一体。问题是我们有没有勇气把它们表现出来?怎样真实地表现?

冷静地观察,华商团结起来,反对大市场老板的敲诈而自发形成的罢市,取得了一定程度的成功,迫使大市场老板暂时作出了让步。除此而外,华社大举,均以华商的失败告终。本书在写作中,不能不正视这一现实,我们的心情是沉甸甸的,压抑感很重很重,这是商道的必然?还是华人的难于团结的属性?值得深思啊!

(《圣河》由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)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